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龙腾小说网 www.ltxs.cc,明末四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壑者亦不得安宁了。最显著的例子,是吴梅村的复出。

    吴梅村在当年是江南士林的魁首,无论冯铨要拖人落水,还是陈名夏要引名士以自重,第一个看中的目标,都必然是吴梅村。而吴与另外一陈——犹如复社两张一般——当时朝中南派的首脑为两陈,江苏溧阳的陈名夏以外,浙江海宁的陈之遴是吴梅村的儿女亲家。两陈交荐,吴梅村在公私方面所受的压力甚重,终于不得不在顺治十年秋天,就征进京。“我本淮南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而被迫做了清朝的国子监祭酒。

    在吴梅村复出之说甚嚣尘上时,侯方域曾致书规劝,论其“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其出者有二”吴梅村复书,慷慨自矢,表示“必不负良友”而终于复出。事实上侯方域亦有被迫应试之事,年谱载:

    “顺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岁。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又贾开宗所撰本传:

    “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语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

    年谱与本传所记,于侯方域的心迹,大相径庭,一则被迫,一则有用世之志,而以后者为较可信。

    贾开宗为侯方域雪苑社友,侯方域称之为“贾三兄”撰传评文,交非泛泛,必不致厚诬侯方域的出处心迹。但作传记事,求信求雅,与子孙为先人作年谱,理当为亲者讳的情况不同。

    今按:辛卯(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闱中所作策论五道!具载壮悔堂文集第八卷。其时顺治甫行亲政而尚未成年,故试策首以勤于读书为谏,计陈三事:开经筵、亲儒臣、读汉书(文)。第二策议礼,以为“人主居五帝三王之位,继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欲废五帝三王之礼,是欲强天下以自为便利也,天下岂从之哉?”第三策论治道,应特重州县官;第四策论不可轻议治河;第五策论明赏罚,申明大法小廉之义。这五篇煌煌大文,确实下过功夫,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未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说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满清仍持反感,实在用不着这样大卖气力。

    如上持论,或不免过苛。衡诸侯方域后来的行迹,未始不以此举为悔,下一年治壮悔堂,又治四忆堂,皆曾作记。四忆堂记末段谓:

    “或曰:‘然则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忆名其诗者,何也’?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曰:“诗三百篇,昔人发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愤,聊以忆焉云尔。抑闻之,极则必复。忆之,忆之,所以悔也。”

    侯方域的有壮悔堂文集,及四忆堂诗集,上记表面论时,实则论出处。“或曰”云之,即为质问: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该“赴试猎官。”而侯方域对此质问,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自陈悔恨“忆之、忆之、所以悔也!”说得再明白都没有。最可玩味的是,人间“四忆”是哪四忆?侯方域的答复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他的说法是,诗歌“情迫气结,纵其所至,不循阡陌,即胸中时一念及,非不历历,及欲举而告之人,固已缠绵沉痛,十且乱其七八矣”!诗以写情,原有陶诗所谓“欲辨已忘言”的一种境界。但侯方域的四忆,胸中历历,只是不愿告人而已。所可断言者,此四忆中,必有陈贞慧与吴次尾的留都防乱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内。

    从侯方域的遗作中去考察,有种种证据显示,辛卯乡试一举,痛悔失足,内心之抑郁自恨,较之吴梅村有过之无不及。而形之于文字吟咏者,则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致吴梅村书,劝其不可复出,固为变相的表示他决无意于做新贵!而最可玩味者,则为致方密之书,此书见壮悔堂文集“遗稿”侯方域于顺治九年治壮悔堂,编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两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编为遗稿,附文集后,任序明言:“此侯子壮悔堂集成之后所作”亦即辛卯乡试以后所作。

    按:方以智曾随永历入广西,而于顺治七年清兵陷广西平乐村时逃禅。南疆绎史云:“及大兵入,知其为粤臣,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则生,否则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择。’乃辞左而受右,帅起为之解缚。谢之,听为僧,遂披缁去。”侯方域致方密之书,虽以其出家之事为发端“大喜故人相见之有期”而作书当在一两年,借衣喻意,其文如此:

    仆与密之交游之情、患难之绪,每一触及,辄数日营营于怀。及至命笔,则益茫然,无从可道。犹忆庚辰,密之从长安寄仆浆丝之衣,仆常服之;其后相失,无处得密之音问,乃遂朝夕服之无敌。垢腻所积,色黯而丝驳,亦未尝稍解而汗濯之。以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后,装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而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欷。病妻以告仆曰:“是衣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装,即可服矣。”仆急止曰:“衣可更也,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盖仆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密之或他日念仆,而以僧服相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思肖画无根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藏陶元亮四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旧,不愿迁就“时装”所谓“时装”者,是清朝的服饰,而方以智所赠的丝衣,为明朝的服装。“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极道不负初心。末以郑所南,陶渊明自许,无异自誓毕生做遗民。文章作得很好,委婉尽致,含蓄甚深,但字里行间,不免有辟谣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与吴梅村相同,论出处形迹,侯不如吴之显。但为新朝谋画及颂扬的文字,已传播于天壤之间而无所逃,百计思辩,终有着不得力处。其内心的痛悔,实过于吴。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岁的壮年,遽尔下世,说他抑郁以终,或者贲恨以殁,皆无不可。嘉庆十九年,其裔孙资灿重刻壮悔堂文集,删落豫省试策及顺治九年所拟拟上遗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为亲者讳。笔者今发三百载之覆,直抉侯公子当日心事,实所不忍,但壮悔堂记自言:“壮果能悔,其尚愈诸;犹但恐余之不能悔也!夫知过而能内自讼,君子许之。”则表白其痛悔,正所以彰贤者,或为泉下精灵所默许。

    侯方域殁后,吴梅村过河南,有怀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全用信陵君与侯嬴的故事,而“死生总负侯赢诺”一句,自注:“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有此一诗一注,胜于侯方域自辩清白者千万言。其实,吴梅村如欲自剖,何尝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试一事,借题发挥?而宁愿屈己以尊人,古人风义盖如此!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