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龙腾小说网 www.ltxs.cc,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么男孩子长到二十岁,女孩子长到十五岁,就不能再是总角、丫头了。这个时候就要把头发往当中梳,盘起来,给他戴上一个帽子,再插上一根棍,这个男孩子的礼仪就叫做“冠礼”;女孩子不戴冠,而是插一根簪子,这叫“笄礼”这个时候,表示你已经成人了,正式加入社会,可以有自己的社交活动了。

    但是在周代、秦代、汉代,社会上有一个等级制:只有贵族家的男孩子才能够举行冠礼。就是说,只有贵族的男子才能戴冠,才能戴帽子;平民不行,平民只能戴头巾,只能把头发盘起来,弄一个头巾盖在上面,把头发一捆——平民没有资格戴帽子——所以高帽子不是随便好戴的,戴高帽子是要有资格的。

    这样一来“士”我们就明白了,它就是贵族的成年男子。贵族分四个等级:最高一级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级就是诸侯,第三级是大夫,第四级是士。那么前三级的贵族和“士”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之间的区别在于,天子、诸侯、大夫除了可以加冠外,还可以加冕。冕是什么呢?就是皇上上朝的时候戴的那个礼帽。冕,它的上部有一块板,这块板叫延,延的前后要垂着珠串,用珍珠一串一串地串起来垂在前面和后面,这个东西叫旒。有一个细节我们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就是除了前后要垂旒以外,在耳朵旁边也要垂两颗玉,这两颗玉叫做充耳,它的意思是:正确的话你就听,不正确的话你就不要听——什么谗言、恶语、污秽之言,不要听,这叫做“充耳不闻”——“充耳不闻”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那么前面的这个旒是什么意思呢?是视而不见的意思。不该看的你不要去看,不该听的你不要听,这是冕的作用。如果又有冠又有冕,那就叫做“冠冕堂皇”天子、诸侯、大夫都有资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所以,天子、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无冕之王。来看一下,这个“王”字实际上是“士”字上面再加一个冕,就是王了。

    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级的贵族,都是要加冠的,加冠一共有三次。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可以看到这个镜头,汉武帝十五岁的时候,还是太子,汉景帝来给他加冠,举行冠礼,一共加三次。第一次加的叫缁冠。缁冠就是一个黑的帽子,加了缁冠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治权,就是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皮弁是什么呢?皮弁是军帽,也是猎装,加了皮弁以后就意味着有兵权;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所以我们看汉武大帝,你会发现皇帝一天到晚剑不离身,走到哪儿都把剑带着,因为佩剑是当时贵族男子的特权,也是他身份的象征,你必须有一把剑佩在这里。第三次加的叫做爵弁。爵弁是宗庙之冠,就是有祭祀权,有资格参加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动——我们知道当时国家大事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战争“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那么,一个贵族男子第一次加了缁冠有了统治权,第二次加了皮弁有了军事权,第三次加了爵弁有了祭祀权,那从此以后他就是一个非常有身份的男人了。对贵族男子来说,到死这个冠都是不能脱下来的。所以,有一次内乱的时候,孔子的学生子路在战斗中被敌人用戈把系冠的带子砍断了。子路马上放下武器,说了句“君子死不免冠”——作为一个君子我死了以后,这个冠是不能没有的。于是,他就去系带子,不打仗了,这个时候敌方士兵们一拥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酱。孔子听说这个消息以后,立即吩咐厨房把已经做好的肉酱倒掉,从此不吃肉酱了——因为一吃肉酱他就想起他的学生子路来,很伤心。

    所以说,加冠不是一件小事情。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看到,汉景帝那时候已经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了,但还是挣扎着起来给他的儿子刘彻加冠。而且当时刘彻还不到年龄——男子是二十岁才加冠的——汉景帝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国家要交给太子刘彻,所以就让他立即成人,强行给他加冠。

    当时社会上的“士”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那就是绅士风度和侠肝义胆。一个真正的士,如果他是绅士的话,他就有侠肝义胆;如果他是一个侠士的话,他就会有绅士风度。

    袁盎就是一个兼有侠肝义胆和绅士风度的人。袁盎是非常喜欢结交江湖豪杰的,他有很多很多江湖上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也进了朝廷做官,有的在外面做隐士、做侠士、做游士,不管怎样,袁盎都一视同仁,皆为朋友。其中有一个江湖大侠叫做剧孟,剧孟的镜头也曾在汉武大帝里面出现过:剧里面是讲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有人报告说有人求见,周亚夫说谁都不见。报告的人说,这个人说他来这里你一定会见。周亚夫问来人是谁啊,说是剧孟。周亚夫马上换了态度说,啊,剧孟,剧孟得见见。还有那么一个镜头,周亚夫说吴王刘濞如果此时还没有把剧孟网罗在自己的帐下,那么吴国这一次叛乱是注定要失败了——这就是剧孟。

    剧孟和袁盎是好朋友。袁盎后来罢官在家里面待着,斗鸡走狗,游山玩水,和剧孟常相来往。当时就有人劝他说,袁大人啊,剧孟是一个赌徒,他非常喜欢赌博,赌博可是一个很坏的事情,是很害人的,赌博的人你还是不要和他来往的好。袁盎说,剧孟是个好赌博的人,没错;但是你知不知道,剧孟母亲死的时候前来送葬的车子有上千辆——这个人如果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缘?袁盎这样说过:我看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了灾难,上门求救,能够不以父母在家为托辞的,也不装作自己不在家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季心,一个是剧孟。

    季心是什么人呢?季心是季布的弟弟。季布和季心这哥儿俩都是大侠,但是特点不一样。季布的特点是“重然诺”季布只要答应你一件什么事,绝对是要做到的。所以当时有一句话说“千金不如季布一诺”你有一千斤黄金都不如季布说一个“诺”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汉武大帝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所有人——本来应该按我们的说法说“是”的——他们都说“诺”“诺”相当于现在的“ok”还有观众提出来说那个应声听起来像“no”其实汉代的时候“是”、“承认”就是“诺”诺言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诺”是什么意思呢?是、对、承认、认账、埋单,都是“诺”

    季布是很重然诺的,而季心是非常勇敢的,他们两个都是举世闻名的大侠。季心最敬重的人是谁呢?袁盎。那我们现在知道了,剧孟一个,季心一个,这些人都是侠士,也都敬重袁盎。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袁盎这个人是有侠肝义胆的。

    司马迁对袁盎的评价是:“仁心为质,引义慷慨”“好声矜贤,竟以名败”

    那么,袁盎既是一个有侠肝义胆的人,又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这也就是他最后死于非命的原因——因为他太关心国家大事,因为他坚决反对立梁王为储,最终招致灾祸。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定了一条制度,叫做父死子继,以此来解决皇位的继承问题。皇位的继承问题在中国历代王朝一直是个麻烦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历史上秦始皇开创的这个新的帝国,在制度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原来的世袭制度基本上全部取消,只留下一个——皇位世袭,官员再不世袭了。在秦以前,西周、东周的官都是世袭的——你的爸爸是大夫,你就是大夫,将来你的儿子也是大夫,从天子到诸侯到大夫都是世袭的。秦以后呢,官们都不能世袭了,惟独皇帝是世袭的,所以留下了一个皇位的继承问题。

    皇位继承在殷商时期它有两种方式,一个叫父死子继,一个叫兄终弟及——一种是儿子接老子的班,一种是弟弟接哥哥的班。从周以后,就不能再兄终弟及了,因为弟弟接班是很麻烦的事情。但是,由于窦太后很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多次提出来要汉景帝立梁王为储,就是说一旦汉景帝死了,就让他弟弟刘武来接班。

    窦太后这样考虑,一个是出于她喜欢小儿子——做父母的总归是有些偏心的,有些小女儿、小儿子总是占便宜的;再一个就是窦太后觉得自己身体很好,而她的儿子景帝身体不好,她想再有一个儿子当皇帝,这样,她就可以在景帝死后继续做太后。这个是不合制度、不合规矩的。是非对不对,这个我们说不清楚——你说是刘武做皇帝对国家好,还是刘彻做皇帝对国家好?但是,从当时的制度来讲,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所以袁盎反对。而袁盎这个时候是犯不着来反对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你都已经退休了,在家里闲居,你管这闲事干什么?但袁盎他觉得自己应该忠心耿耿,应该为国家考虑。所以袁盎惹起梁王刘武的仇恨,被他派刺客给杀了。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很重要,就是第一个受命来杀袁盎的刺客没有杀袁盎。这个刺客来了以后,先是到处打听,他逮住一个人就问,你看袁盎这个人怎么样啊?那人说,好啊,袁盎是个好人啊!又问一个人,你看袁盎怎么样啊?回答是,君子啊!又问,你觉得袁盎怎么样?回答是,他为人侠义啊!这个刺客问了一圈回来以后,他下不了手了。于是他跟袁盎说,我是梁王派来的,梁王派我就是来杀你的,可是我下不了手;但是我告诉你,我不杀你,还有的是人来杀你,你还是躲起来吧!

    袁盎没有躲,终于被梁王后来派去的刺客杀了,所以袁盎也是死于非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袁盎是死于国难。

    和袁盎一样反对立梁王为储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窦婴和袁盎是好朋友,他们两个和晁错都搞不来。最后,袁盎死于非命,窦婴也死于非命。窦婴的死是怎么回事?窦婴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