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龙腾小说网 www.ltxs.cc,打上军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只是区区的几万字短篇,但是完本对我而言,还是有那么一种告一段落的解脱舒畅感。

    没挣到一分钱,没有那么多的读者朋友,但我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也达到了我当初的预期。

    在此,首先得感谢的仍然是本书最大的推荐者——天瑞说符前辈。

    没有他,我也就没办法与现在你们这些读者朋友相遇。

    感谢书友20190524130706744,全频段干扰,相遇是缘A别离是命A,书友20170101201439625,竹子%这几位读者朋友的月票。

    感谢书友20190524130706744,都市傻女孩,刚从冷冻仓出来的冷冻鼠,溪领风,从不缺席,苏一,辰¥囡,十八公,橙汁shiki,阿布2,书友20210802181901578,书友20210302161750735,wetr4t5,欧冶子的斩舰刀,Taionaut,葵鼠,横眉冷冷冷冷冷,尾生K,书友20190521235247404,妄语荧惑,爷诹恧我响,道号咸梭鱼,书友20170101201439625,贺哥儿,葱匠,三月初三,书友20200403175034095,在星空之上的骷髅Scott_QE,鹿修这些读者朋友们的推荐票。(有一说一,某些读者朋友的名字是真难打啊,搞得我还得提取文字,就不能取个简单点儿的名嘛!)

    还得感谢给我评论的几位读者朋友,就不一一列出了,我全都有回复的,我很感谢每一位留言的读者朋友。

    讲真,清点的时候我才发现有这么多曾经给本书投过推荐票的读者朋友,我真的很感谢,也许对于别的书不算什么,但是于我而言,真的非常多了。

    还有就是感谢书友人间不过梦幻泡影的200.asxs.币打赏,很感谢(在编辑这篇完本感言的时候又收到了100,哈哈)。

    那么下面就回到本书上来吧,我思绪可能各种飘,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还请见谅哈。

    这个结局可能大家都猜不到,也许大家猜的是全都没了,也许大家猜的是某一方没了之类的等等。

    可是最后只有艾迪·帕萨尔活了下来。

    没错,奇卡也跟着自己的种族一同覆灭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高层次文明,居然会灭绝于微生物感染,是不是挺可笑?

    有的读者朋友或许会觉得这种灭绝法太过离谱,其实不然。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微生物从来都是最强大的主宰,就连我们的身体,也都是由微生物所主宰的。

    当然了,其实无论是什么死法,极海文明——这一好战殖民的种族,终究会迎来灭亡。

    因为本书的主题非常明显,大家应该也都看得出来,就是“反战”。

    那么这时可能会有读者朋友感到不解了:你说是反战,可是为什么我只看到了书里各种残酷的画面,各种刀来?这哪里反了??

    很简单,因为反战的最直观表现形式,就是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展现在你眼前。

    当你发出诸如“妈的,战争真血腥,真惨啊!”这样的感慨时,那粒极度反战的种子便已在你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了。

    接下来可能又有读者朋友问了:那也不对啊,残酷是残酷,但绝大多数背景里的人都是两个小主人公“联手害死”的,并没有很多枪炮大战的场面啊?哪里体现在战争层面上了呢?

    那这里就得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我在构思本书时,着重考虑到的“切入角度”问题了。

    当然,大家心里怎么想的还是怎么想,我只是以我个人角度进行阐释,毕竟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嘛。

    大家若是看过我之前在作品相关卷说的那些话,就知道我这本书深受刘慈欣前辈的《乡村教师》影响。

    当初他这本短篇带给我最大的启发莫过于对写作“切入角度”的思考。

    一个巧妙的切入角度,往往决定了一部作品本身的特性,进而影响到故事的主旨。

    同一个题材,一个不同的切入角度就能够带来不同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战争题材的一些名作吧,这里不提文字作品,而是影视,它们比较直观,其中一些也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

    多提一嘴,几乎所有的战争题材名作,除了特定类型片(比如《罗密欧点》和《前哨》系列这种),都可以理解为反战题材。

    以下几部是非常出名的。

    《辛德勒的名单》,这个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晓得吧,也是改编于真实历史人物经历。它以一个德国商人的角度进行切入,对那时战争的场景给了较为真实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反战作品。

    《美丽人生》,也同样出名,和上一作背景一致,但它的切入角度完全不同,以一场父子“游戏”展开,让人在黑色幽默的氛围中慢慢留下悲伤的眼泪。这部作品就是对独特切入角度作用的一个完美体现。

    《钢琴家》,依旧是二战背景,也依旧是改编自真实人物的历史经历。从一位钢琴家的角度切入,以他的曲折经历作为明线索,尤其是与那个女大提琴手之间的感情线让我难受,试想下,若是没有战争,有多少有情人会像他们俩这样,原本应该终成卷属的呢?

    《敦刻尔克》,这部作品比较独特,它没有那么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描述一次历史性的大撤退,在这角度中,我们能体会到的东西,不是扑面而来的残酷气息,而是一种无奈与无力感。

    《我们的父辈》,一部系列迷你剧,也是有独特的切入角度,它是从二战时期德国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围绕五个好朋友之间,到结束的时候,却再也回不到从前。战争无论是之于加害者还是被害者,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没有哪个平民想无缘无故的打仗,错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答桉。

    《血战钢锯岭》,也是改编自真实历史人物经历,这部作品的切入角度的特殊性是体现在主人公的本性上,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而是一直在救队友。但在他一路施救的过程中,那些惨不忍睹的场面已经极为明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光是一个战争题材,可以从那么多角度来切入,以从不同的故事中扣向同一个主题——反战。

    更重要的是,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非要有那些惊心动魄的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场面,才能称之为战争片,它只是一个背景要素而已。

    关于我为什么想写反战题材,说来有些惭愧,一开始我是根本没这个想法的。

    和大多数正处于和平环境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做工,打游戏,睡觉,这不就是平凡的一天嘛。

    事情是两年前我曾写过一本魔幻现实短篇小说(没人看,不用好奇书名),当时写这本书我因为需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就得专门去了解土耳其的一些难民情况。

    后来我才知道土耳其是那块地区收容难民最多的国家,高达数百万,集中于安卡拉等大城市。

    记得我当时了解到一位在安卡拉定居的难民,他后来是做成了一些生意的,算是让自己有了希望。

    在战乱爆发之前,他和一位家境不错的姑娘两情相悦,本来是有在一起的可能性,不过这个可能性在战乱爆发后,就彻底没了。

    姑娘随家人买了通往西欧的绿卡,有钱人的逃难轻而易举,但他只能流落他乡。

    最终这对情人被拆散了。

    这只是其中一个点。

    更惨的是那些逃都逃不出去,坐着等死的…

    虽然那本书没有溅起任何水花,但给我后来的创作思想打下了一个基础。

    在那之后,我就一直想着,某一天一定要写一部反战题材的作品,哪怕没多少人能看到,我也想写。

    我说些话你们别笑话我哈,我的梦想是,写一本出名的小说,最好能卖版权的那种,然后把挣到的钱的一半全部捐出去。

    我记得.asxs.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评估版权,作者到手就能有百万左右,更别提那些价值高的,有粉丝基础的。

    我想,如果能卖100万,那我捐50万,我自己手里还能留50万。然后我去三线城市租个房子,手里存着钱,继续写作。

    凭借上一本的影响力,我用点心,肯定能再卖版权。

    运气好的话,这样滚雪球把自己的含金量越滚越大,最后我能花点钱参与投资,将书拍成电影之类的。

    然后我就能拿到更多的分红,又可以捐出去啦!

    以上皆是我的幻想,大家当个笑话看就行了。

    好了,幻想结束,回归现实。

    我后来在享受一些愉悦的时光时,头脑中总会闪现出那些曾看过的悲惨画面,希望手中的美好不要变成这样。

    有时候我都觉得我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干嘛没事儿给自己找不愉快呢?

    可是一想到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一分,乃至同一秒,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可能正有人等死,或是目睹导弹划过天际落向自己的城市,或是靠在墙壁后面,听着子弹的哒哒声,我就按耐不住自己那种悲观情绪。

    无奈的是,我根本做不了什么,我只是个应届毕业生,还要面对即将踏入社会寻找工作的难题,整个人都是迷茫的。

    我唯一能做的事,也就是拿起手机来,将那些一直萦绕于我脑海中的想法,一字一句的打下来,写成小说,期待将来的某一天,让我不切实际的幻想能够变成现实。

    那么接下来就要说反战题材的写作了。

    我不是列夫·托尔斯泰先生和海明威先生这样的顶尖文学巨老,也没有他们那样的真实参军经历,写不出《战争与和平》与《永别了,武器》这种传世反战经典作品。

    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只能在有限的认知内,通过某种手段规避掉直接描述战争的内容,利用好切入角度。

    于是,我走向了“科幻”这个在国内目前尚且不算热门的题材。

    对我而言,科幻只是一种写作手段,可以利用它来表达很多主题,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

    结合科幻要素,经过一番思考,我最终找到了一个目前很少战争作品用到的主视角——孩子。

    通过孩子的角度进行切入,我觉得是一个很值得尝试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它绝对有独特的意义。

    在战争中,最无辜的是哪一批人?不正是啥也不懂的孩子们么?

    我突然想起来我看过的一个视频,是一对难民父女,父亲抱着女儿听不远处的炮弹爆炸声,每爆炸一次,父女俩就会一起发出惊叹,捂住耳朵发笑,像是在玩踩点游戏。

    可是,这真的好笑么?

    那里的孩子吃不饱,睡不好,他们也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谁又想过呢?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呢?

    所以在本书后来确定的立意上,我倾向于将“讽刺”的意味刻印在主题上。

    “该死的战争伤害了天真无辜的孩子,而最终让战争结束的,也是孩子。但这种所谓的‘结束’,却不过是单纯的孩子们在无意之中造成的最大灭亡,这就是最大的讽刺。”——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让我从作者角度来说一下书中的一些角色吧,如果大家发现书里体现的和我说的不一致,那就说明是我写的不行,随便喷。

    1,巴伯伦·帕萨尔。

    他算是里面思想最矛盾的一个角色了,始终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过上好的生活,我在他逃出西荷营帐至回到庄园一段的心理描写就一直想刻画这一点。

    他以为是自己没有打好掩护,从而害得敌军突然冒出来了空降部队,实际上跟他没任何关系,无论他说与不说,西荷该打还是会打,该空降照样空降。

    为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里面提到的“战备外援”,你们可以由此推测理解为有他国在干涉这场内战。

    巴伯伦的结局最终是死于自己儿子亲手放出的烟火,我想,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了,父子俩甚至还没说上一句话。

    巴伯伦一定是个好父亲,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军官。

    2,赛维尼太太。

    她算是我对战争中那些真正的老好人做的一个总结写照,尽职尽责。

    在用玩笑般的话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