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龙腾小说网 www.ltxs.cc,草莽英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物送出,紧接着便去拜访李本,率直道明来意,严嵩有意提拔吴鹏当吏部尚书,希望他帮忙。

    “是,是!严阁老的钧谕,一定照办。”李本问说:“只不知他老人家可曾指明办法?”

    “办法很多。亦不须他老人家指明。”赵文华想了一会答道:“如今不是奉旨甄别百官吗?请阁老笔下照应。”

    “啊,啊!”李本被提醒了“这个法子好!我先走第一步,以后怎么办,见机行事。老兄如有高见,请随时指教。”

    于是隔不了3天,李本便上了一道奏疏,将朝中七品以上、二品以下的官员,甄为三等,第一等共17员,吴鹏居首;其次赵文华;再次严世蕃。

    这第一步一走,第二步就容易了。吴鹏与赵文华很顺利地当上了吏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严嵩又特地替赵文华说了许多好话,因而皇帝加他一个“太子太保”的衔头。尚书二品,只能用犀带;加了太子太保的衔,赵文华便腰围玉带,一品当朝了。

    在严嵩,肯这样出力提拔赵文华,实在亦是有很深的打算的。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尤其是杀了兵部员外杨继盛,开了一个杀谏臣的恶例,等于得罪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因而颇有朝不保夕的恐惧,需要找个得力的帮手,进一步成为替手,掩护他归隐林下,安享余年。

    这个替手他找了好久了,又要有本事,又要对他忠诚,找来找去总觉得忠诚还是最要紧。他也知道,人与人相处,无非恩惠利益的结合,对他人给之以恩,人家才会效之以忠。对赵文华的恩惠已经很深了,而且利害相关,严嵩认为他决不至于再有不逞之心,可以跟他吐露肺腑之言了。

    于是等西苑退值归府,特地派人将赵文华找了来,摒绝所有的奴婢,关起门来低声问道:“文华,你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跟你说些什么?”

    “自然是只有父子之间才能商量的事。”

    “父子之间,亦不见得可以商量,譬如东楼,我就不便跟他说,因为他的胆子太大,必不以我的话为然。文华,只有你可以共心腹。”

    “义父这样看待我,真教我粉身碎骨,难报深恩。”赵文华跪下来说:“义父必是有什么心事,尽管告诉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何用你赴汤蹈火。”严嵩伸手虚扶一扶“你起来,坐着说话。”

    “是!”赵文华起身端张小凳子,依傍着“义父”膝前坐下。

    “我今年七十七了!精力虽还撑持得住,到底年纪不饶人,要想想将来。文华,”严嵩突然问道:“你看徐子升这个人怎么样?”

    子升是次辅徐阶的别号。赵文华对他没有好恶,但听出严嵩的语其中,颇忌此人,便即答道:“居心叵测,义父要防他一二。”

    “岂止防他一二,此人是我的一个后患隐忧;我几次扳他不倒,要靠你了!”

    赵文华心中一跳,不知严嵩又要出什么花样。如果严嵩都扳他不倒,要叫自己去做“打手”又如何能够占上风?所以迟疑着不知所答。

    “我的意思是,想援引你入阁办事,替我看住徐子升,将来找机会把他撵出去,我就可以放心告老了!”

    原来如此!赵文华不但疑忧尽释,而且喜出望外,当即表示:“如果义父觉得我能入阁办事,我一定尽心看住徐子升。”

    “徐子升实在不可轻敌。他如今在青词上头很用心;你也该在这上头下些苦功或者找一两个好手养着,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替你捉刀。”

    “是!”赵文华答说“江浙名士很多,我可以物色得到。”

    商量既定,严嵩便写了一个手奏,请求召见。这是不常有的情形,皇帝不知他有何重要机密的军国大事要面奏,当即传谕:“准召所请,候旨进见。”

    到了半夜里,皇帝打坐已毕,服用了方士特为采办上等药材,配合食料,细心调制的酒食,精神大振,便派个小太监在值庐中将严嵩从床上唤起来,用顶小轿送到寝宫见面。

    “要见我?”皇帝为了保持元气,说话跟他动笔一样简单。

    “是!青词大事,凡文学优长,得备侍从之选者,臣不敢不据实举荐。”

    “好!谁?”

    “工部尚书赵文华,原系进士出身,长于文笔,熟悉道藏;倘蒙陛下赐准入值,供奉西苑,必能谨慎将事,克尽厥职。”

    皇帝大摇其头“我用赵文华,”他说“不是用他来撰青词的。”说着,将眼睛闭上了。

    严嵩碰了个软钉子,心里很不是味道,只好说一声:“臣冒昧!臣该死!”

    一面说,一面将头磕得“崩崩”地响,三跪九叩既毕,准备悄悄退出去时,皇帝说道:“慢!我还有话。最近东南的军报,你都看了没有?”

    严嵩心里一跳,硬着头皮答道:“是!臣无不细阅。倭患虽已复起,但不足上烦睿虑。胡宗宪足以了事。”

    “要不要再派个人去。”

    “若蒙特命大臣督师,百姓感戴,将士用命,仰赖圣威,更易奏功。”

    “那,你们去商量。”

    商量是商量督师的人选。严嵩将这件事交给兵部和吏部去办,很快地有了结果,兵、吏两部公推兵部侍郎赵良材以“奉旨督师”的名义,驰骋到江南,主持全盘剿倭事宜。

    这是件大事,严嵩要找个人商量——不是赵文华,也不是徐阶,更不是李本,而是他的儿子严世蕃。

    “谁想出来的馊主意!”严世蕃答说“顺理成章的事,莫非就没有一个人想得到?”

    这话就连他的父亲也一起指责在内了。严嵩却毫不在意!“还该文华去啊!他不是等于写了包票的吗?”严世蕃说“除了他,决没有第二个人可派,就有人也不能派。”

    “这又是何道理?”

    “平倭患还早得很呢!赵良材劳而无功,皇上少不得问下来,你老人家只有找文华。那时候,你看文华跟你扯皮吧!反正横说、竖说他都有理!你老人家何苦替人受过。”

    “啊,啊!到底你想得到。”严嵩的“誉儿癖”又发作了。

    “当然,也不一定说是有过无功。有功让别人占了更犯不着。”

    严嵩心想,不错!赵文华力赞胡宗宪,几次说他是“不世出的奇才”当然有些本事。看来成功的希望大,失败的成分少,既然如此,何苦让赵良材去捡个现成的功劳?功劳归于赵文华,在皇帝看,是自己举荐得人;就赵文华来说,定会感恩图报。不管怎样,对自己都有好处,然则何乐不为?

    等想通了,严嵩自然高兴,但也不免困惑“你说的道理,其实也很浅,很容易明白。”他自问地说:“为什么我就事先想不到呢?”

    严世蕃暗中好笑。心里在说:道理是不浅,还有深意在内。倘若赵文华督师无功,便连举荐非人的罪一起办,教他跟张经、李天宠一搭儿作伴去!

    严世蕃的深意,赵文华是猜到了的。深知此行生死祸福所关,但不能不硬着头皮答应;如果稍有推托,便是自知其罔而情虚,眼前的富贵先就难保了。

    意会到这一层利害关系,便索性装出欣然奉令的样子“义父的吩咐,真所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他问:“不知如何取旨?”

    “也无所谓‘不敢请’,勤劳王事,自告奋勇,是忠臣所为。”严嵩答道“你自己写个奏疏上来。皇上问到我,我自然替你说好话。”

    严嵩没有其他。等赵文华的奏疏一上,皇帝批了四个字给严嵩:“卿意云何?”严嵩果然说了赵文华许多好话。

    他说赵良材不胜任,说赵文华如何深谙韬略,皇帝都不怎么相信,但有一句话:“江南人引领俟文华至”将皇帝打动了。

    于是皇帝提笔批道:“用兵贵民心,华得民助,可去。”

    兵部接旨,立即安排赵文华到东南督师。首先是名义,工部尚书是本职,得要兼一个能管军务的职衔,最常用的是兼右佥都御史。照严世蕃的意思,想用他为浙江、福建、南直隶的总督,以专责成;而皇帝不同意,为的是胡宗宪刚升总督,又把他调开,并非善策。

    赵文华还未出京,胡宗宪来了一道奏疏,延阻了他的行期。

    在年初,胡宗宪先就有过一奏,说是物色到两个人,都是秀才,一个叫蒋洲,一个叫胡可,愿意乘舟出海,遍历日本九洲各岛,宣达天朝恩威。劝倭人头目不可犯顺。朝议准如所请。这一道奏疏,便是报告蒋洲、胡可扶桑之行的结果。据说倭人头目提出一个条件:若要罢兵须通贡市。皇帝批交兵部议奏。如果同意对方的条件,罢兵在即,赵文华就不必再下江南。所以他得等候集议的结果。

    会议尚无结果,代替胡宗宪为浙江巡按御史的赵孔慄,飞章乞援,说新倭联结旧倭,诸道并进,浙西大受蹂躏,请朝廷速派精兵良将,逐寇救民。

    这一下,当然不会再考虑准许日本恢复贡市。而赵文华则恰好借此因由请兵请饷;兵部奏准,调京营神枪手3000名,涿州铁棍手6000名,保定箭手3000名,辽东义勇卫虎头枪手3000名,河间打手3000名,德州民勇3000名,总计两万一千名,合称河朔雄兵,从德州下船,沿运河南下。此外又调山东、河南等地乡兵,总计不下10万之众,分水陆两途,赴援东南。拨粮筹饷,十万火急的文书,络绎于途,赵文华亦随带一批特由各部院奏调来的参佐僚属,坐着大号官船,直往东南进发,前后旌旗鼓吹相拥,排场十足,好不兴头。

    一路行去,逐日都有胡宗宪的军报私函。不幸的是河朔雄兵,先胜后败。因为地形不熟,陷入沼泽地带,为倭寇海盗四面围困,放弃一把火烧得焦头烂额,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胡宗宪在石门,浙江巡抚阮鹗在桐乡,双双被围。

    结果,胡宗宪突围回驻嘉兴;而阮鹗在桐乡被重重叠叠地包围,看来很难脱困了。

    阮鹗是胡宗宪一榜的同年,本是浙江的督学使者;一向喜欢谈兵,眼见倭患日深,百姓非设法自保不可,因而每到一地,合集秀才讲话,总是劝他们习武。同时他也常常自告奋勇,愿意参与军务。有一次倭寇海盗由乍浦登陆,直扑杭州,海宁、石门各地的百姓,向西而逃,到了杭州城外,守城的官员,怕引寇奇城,闭门不纳,前无去路,后有强盗,几万老百姓哭声震天,阮鹗大为不忍,下令开城接纳。百姓进入城,敌踪已到城下,只为迟了一步,阮鹗得以闭城坚守。因为这一场救百姓的功劳,当胡宗宪由巡抚升为总督时,他便补上了胡宗宪原来的职位。

    胡、阮的交情本来很好,但到这时候却生了意见。胡宗宪主张招抚;阮鹗决意作战到底——当然胡宗宪的主抚别有深意,只是不便透露,因而阮鹗对他起了误会,凭藉巡抚的身分,往往独行其是。若非如此,不会被围困在桐乡。

    非常奇怪地,倭寇海盗似乎有意跟阮鹗过不去,集中所有的兵力,百计攻打,仿佛决心要奇桐乡,活捉阮鹗似地。幸好桐乡的县令金燕,是个文武兼资,有为有守的好官,尽管攻城的花样层出不穷,无奈他守城的智计神鬼莫测。最使敌人胆寒的一次是,他找到一个善于锻冶的好手,收集铁器,在城上驾锅生火,熬成铁汁。当倭寇海盗没命弃城时,一声令下,铁汁飞洒,近城敌寇,几乎无一幸免。就因为他防守得宜,小小桐乡,兵卒不过千人,竟能挡得住两万多敌人的围困攻打,坚守不摇。

    等到赵文华抵达嘉兴,桐乡已经被围了二十几天。一路上赵文华除了胡宗宪的报告以外,另外也还有自己布置的谍探,有个很确实的情报:被围的阮鹗,曾招募死士,黑夜中从城上吊下来,将一通蜡丸书塞入谷道内,穿过敌阵到嘉兴向胡宗宪投递。这通蜡丸书的内容当然是求援,而且字里行间还有责备的意味。可是胡宗宪无动于衷,置之不理。

    因此,一见了面,行过应有的礼节仪注,进入私室密谈之时,赵文华第一句话便问:“汝贞,桐乡被围快一个月了!连一个城都救不下来,试问如何歼灭敌寇?”

    “华公责备得是!”胡宗宪的语气异常平静“只等行旆一到,桐乡之围,立刻可解。”

    “这,这又是什么道理?”

    “实不相瞒,桐乡之围随时可解,所以必俟大驾到后解围,正见得威名远播,马到成功!”

    原来是有意留着功劳相让,赵文华心想,一到任第一道奏疏便是报捷,真是面子十足!“可儿,可儿!”他高兴了,但也更困惑了“汝贞,你讲个缘故给我听,何以说是桐乡之围,随时可解?”

    胡宗宪笑了,是得意而诡秘的笑容。“华公,”他问:“你还只得不,我跟华公说过,赵玄初早部署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当初是一着闲棋,如今将成气候,可以兴云布雨了!”

    “啊,啊!”赵文华大为兴奋“怎么记不得?莫非桐乡之围,就有我们埋伏的人在内?能够发生什么作用?”

    “自然是转移全局的作用。”

    听得这话,赵文华喜心翻倒,拉住胡宗宪的手臂,像小孩纠缠老人似地说:“快,快!快告诉我,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华公倒先猜猜看!”胡宗宪答说“围桐之寇,我记得曾跟华公报告过。”

    “是的,我想想看。”赵文华一面思索一面说:“你报告中说,围桐乡的贼酋,一共6名,分成三股:叶麻、陈东、吴四是一股;洪东冈、黄侃是一股;另外一股的首领是个和尚。莫非就是这个和尚?”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华公!”胡宗宪笑道:“一猜就着。”

    赵文华很得意,于是特地笑了一笑又问:“这和尚叫什么名字?”

    “叫明山。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

    “噢!”赵文华好奇心大起“一个和尚,出了家的,尘缘皆断,怎么肯为我们所用,又怎么能投到敌人那里作内应?”

    “这说来话就长了。此刻恐怕没有功夫细叙,如今先要请华公下一道紧急檄文,各路赴援之师,不必急于赶到。几万大军,云集江浙,只怕供应不周,会生纠纷!”胡宗宪起身长揖:“华公,务请成全。”

    赵文华知道,他是为江浙的百姓请命。反正官兵就地征粮,哪里都是一样的,落得卖个人情给他。

    于是,赵文华慨然答说:“好!我依你就是。”

    胡宗宪再次称谢。然后设宴款待,一桌水陆盛陈的盛筵,只得主客二人对酌,因为胡宗宪对全盘战略的解释,以及许多虚虚实实,兵不厌诈的妙用,都是绝不可让第三者知道的大机密。

    “华公,”谈完桐乡解围以后的用兵方略,胡宗宪作了一个结论:“东南的局面,只要三个月,一定可以肃清,一定让华公有面子。不过,整个倭患的平复,只怕还得三年五载的功夫。”

    “汝贞,你的话我就不十分明白了。既然东南肃清,还有什么倭患?”

    “因为汉奸还没有死光!”胡宗宪说“此中巨寇是汪直,他现在日本的五岛列岛。今年春天,我派蒋洲到日本去宣谕朝廷的恩威,打听到许多情形,汪直在那里的处境很为难;有许多小岛的倭人,为他煽动,一上了船就再也没有消息了,以致一岛尽是寡妇,对汪直的怨恨,可想而知。”

    “那很好啊!何不策动倭人,拿汪直的脑袋来换我们的重赏?”

    “这,我也想过,很不容易。我跟好些幕友谈过,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招抚。”

    “他肯就范也不错。不妨早点动手。”

    “是的!我已经动手了。”

    胡宗宪的初步办法是以恩结——汪直单身在外,将老母和妻子藏在徽州的深山中,也是由于罗小华的力量,探得了藏匿的地点,胡宗宪派专差行文徽州地方官,一举成擒,转解杭州,可是并未下狱,而是安置在极华丽的一所大宅中,饮食服用,供应丰美,却又从不说一句招降汪直的话。胡宗宪相信只要功夫深了,汪直一定会感动,自己派人来接洽投降的条件。

    “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你这个攻心的手段妙得很!”

    “可是,华公,招降成败,决于目前。”胡宗宪从容说道:“目前我们用的是‘暗攻明抚’的策略;既然表面是招抚,就要做得很像,让汪直确确实实相信朝廷的诚意。如果做得有一点不像,人家一起疑心,就再也不会上钩了。”

    “是啊!当然是如此。”赵文华口头附和着,心里不免要想一想,胡宗宪说这话的用意。

    因为答话的态度很随便,胡宗宪很不放心。但话也只能说到此处,再往深里去敲,实在反倒会弄巧成拙,因而话到口边,又咽了回去。

    “汪直的事还早。”赵文华说“眼前必得早早有个结果,汝贞,你该知道,我这一次为你担了极大的关系。倘或不能成功,你完了,我也完了。”

    胡宗宪听他这一说,悚然心惊,庄容答道“是!请华公吩咐!”

    “首先要让桐乡解围。”赵文华问道:“3天之内行不行?”

    “我说过,随时可以解围,3天自然行。但事先部署的功夫周到些,临事就省力得多。如今亦不光是解围就算了,还要策动他们‘窝里反’,这得好好费一番手脚。”

    胡宗宪说到这里,告个罪,推开一扇小门,取出一大叠地图册籍,翻检了半天,方始作了确实答复。

    “华公,准定5天以内,桐乡解围。”

    “好!就是5天。”

    “还有什么吩咐?”

    “别的我也不用再说,你已经说在我前面了,能教他们窝里反,自相残杀,肃清东南,上章奏凯,汝贞,我一定保你封爵。”

    “不敢,不敢!要封爵也该华公当先,还有严阁老父子。轮我还早。”

    “不要这么说!”赵文华拍拍他的背勉励着“好自为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